本刊编辑部 | 李洪力
因各项措施的到位,退烧药紧缺现象明显缓和,但治疗新冠的“特效药”炒作又开始升温。行业研究人士认为,医药股大逻辑仍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始终围绕成长和创新。
随着全国多地免费发放退烧药、多地推行拆零销售、生产企业产能提速以及监管加强,热的发烫的退烧药正在逐步“退烧”。
近日,《红周刊》走访了北京通州多家线下药店发现,此前紧缺的连花清瘟、布洛芬等成人清瘟解毒、退烧药品目前基本都有货,且都是平价销售,部分药店实施拆零销售,但美林布洛芬混悬液、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片等婴幼儿退烧药仍处缺货状态。
与退烧药紧缺现象缓解相对应的是,二级市场上退烧药概念股也在快速降温中。2022年12月27日,此前曾6天4板的乙酰氨基酚龙头东北制药跌停,而曾8天7板的布洛芬巨头新华制药也再次跌停,至于另一布洛芬巨头亨迪药业,股价虽未跌停,但日跌幅也超过13%。
成人退烧药逐步降温
儿童用药仍一瓶难求
“刚放开那段时间,跑了10多家药店,一点退烧药都没买到。”北京通州区某小区居民刘军对《红周刊》表示,“我是疫情放开后感染的第一波,2022年12月10日就开始出现症状,当时家里也没有备药,布洛芬、连花清瘟都是从身边朋友处借的,感染以后又从老家托朋友买了一些布洛芬,等药实际拿到手,身体已经基本恢复好了,就把药给了身边的朋友。”
事实上,疫情防控“新十条”出台后的前期,很多居民都经历过“抢药”的经历,但近期随着多地开始免费发放,或执行“拆零销售”模式,以及生产企业产能的提高,退烧类药物一盒难求的现象正在逐步得到缓解。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连花清瘟都已到货。”北京通州区多家药房店员对《红周刊》表示,目前,成人退烧药都已经到货,价格也都是平价销售,布洛芬售价在14元左右一盒,与疫情放开前价格基本持平,大盒装连花清瘟胶囊售价20元左右一盒,也没有明显涨价。
不过,从《红周刊》探访的5家药店来看,美林布洛芬混悬液(简称“美林”)、小儿对乙酰氨基酚片等婴幼儿退烧药仍是一瓶难求,大部分药店仍处缺货状态。且从网上各个医药电商平台销售情况看,小儿用退烧药美林也处于无货状态。
美林作为儿童退烧用药的领头羊,是美国强生旗下的一款退烧药,最近这款售价不到20元的美林一直徘徊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全国多地曝出售价高达千元,天津某医院门口更是卖出4000元的天价。
《红周刊》在侦查中发现,目前仍有很多“黄牛”在倒卖该款药品,有很多“黄牛”开始转战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在一些涉及“退烧药”等热点话题的评论区就隐藏着很多“黄牛”,还有部分普通消费者由于前期囤药过多,也开始在网上出售。
这些网络上的“黄牛”虽没有卖出几千元的天价,但售价仍不低。《红周刊》通过微博私信很轻松联系到了多个“黄牛”。其中一个微博IP属地海南的“黄牛”对《红周刊》表示,美林150元一瓶,两瓶包邮,出厂日期均在2022年10月24日。而其他“黄牛”的售价也均在100元左右,远远高于市场价。
“疫情管控的突然全面放开,让市场预期被突然扭转,使得企业决策难以有效运转,最终迎来反噬。”顶点投资咨询首席医药研究总监孙泽炳对《红周刊》表示,疫情期间,部分地区药店、诊所暂停销售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四类药”,导致了很多厂子“四类药品”库存积压,进而正常需求被压缩,这种现象也直接反映到了企业生产层面。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对《红周刊》表示,从医药产业链自身发展规律来说,本次需求侧的短期暴涨与供给侧短期产能爬坡不力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从需求侧来看,民众短期需求激增并非建立在理性研判的基础之上,客观地说,中国在普及包括流感新冠基本公共卫生知识以及治疗方案的公共教育方面依旧任重道远。从供给侧分析,包括特许药品、器械、外挂呼吸系统、公共卫生系统、数字医疗体系等各方面,中国距离全球行业最先进水平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
退烧药逐步“退烧”
短期炒作难撑起长期行情
“退烧药”爆火以来,生产退烧药的新华制药、亨迪药业的股价也是一骑绝尘,连续创出多个涨停板。为此,新华制药也是先后多次发布股价异动通告,并且收到交易所关注函。比如在2022年12月14日,深交所就要求新华制药说明公司基本面是否发生重大变化。
随后,新华制药在回复中表示,近期行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随着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目前市场对解热镇痛类药物需求增大,其中包括公司布洛芬原料药及制剂等,公司积极配合国家防疫政策有关要求,正在全力以赴组织市场急需的布洛芬片、维生素C片等药品生产,以便及时满足市场需求。
据了解,新华制药是全球最大的布洛芬生产企业和原料药出口企业之一,产能在8000吨左右,产品包括布洛芬、阿司匹林、安乃近、氨基比林、安替比林、异丙安替比林、曲马多、美洛昔康等品种,布洛芬实际市场份额接近40%。
从过往业绩来看,新华制药体量不算小,但赚钱能力一般,2022年前三季度,新华制药26%的综合毛利率远低于化学制药板块上市公司48.18%的毛利率。2019年~2021年,公司营收分别为56.06亿元、60.06亿元和65.60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89%、7.13%和9.23%;归母股东净利润分别为3.00亿元、3.25亿元和3.4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49%、8.3%和7.29%。
另一家布洛芬巨头亨迪药业的基本面也难言乐观。亨迪药业于2021年12月22日登陆创业板,是全国第二大布洛芬原料药生产企业。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公司布洛芬原料药营业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67.76%、72.90%和76.09%。不难发现,亨迪药业营收过度依赖布洛芬原料药,存在业务单一的风险。
此外,亨迪药业还面临营收净利双下滑的窘境。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主营收入3.46亿元,同比下降17.38%;归母净利润7855.12万元,同比下降20.94%;扣非净利润7174.2万元,同比下降18.48%。
“二级市场的炒作,纯粹是因为短期情绪的爆发,而对实际的需求预期缺乏估算,短期内是由于居民大量的囤感冒类药物,从中长期来看需求会逐步减弱,所以边际的预期是逐步往下的,不看好相关概念股后续的走势。”在孙泽炳看来,作为目前全球布洛芬原料药龙头之一,说明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布洛芬这一块的需求是很固定的。参考海外疫情共存的两年,也没因为疫情小高峰抢购布洛芬/乙酰氨基酚情况发生。
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对《红周刊》表示,退烧药概念股“退烧”,和当前人们对疫情认识加深以及疫情放开有关,相关概念失去炒作根基,按市梦率估值模式破灭,必然会恢复到合理的股价水平。“近期国家已经进行了强力行政干预,保障防疫物资供应稳定,市场买药难问题很快缓解。”
经历此轮退烧药爆火后,新华制药、亨迪药业、亿帆医药等企业均放出扩产的消息,但对此市场却很担心,认为中国本来就具备较大产能的退烧药,一旦扩大产能可能会造成产能过剩。
对此,陈佳表示,从市场配置医疗和卫生资源的角度来说,近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在高端医疗卫生产业的研发投入是有爆发式增长的,但近期显得后劲不足,这背后既有包括集采发力等政策面的影响导致产业链层面需要进一步优化对接,亦有前期民间资本过度扎堆CXO等前沿领域忽视了其他基础性医药研发,导致短期需求暴涨的情况下产能爬坡能力不及;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国产厂商扎堆短期需求,为未来的产能出现过剩埋下伏笔。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红周刊》表示,由于国内布洛芬产能已经相当巨大,目前的药物短缺只是之前生产准备不足以及感冒退烧药被管制所造成的,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布洛芬等退热镇痛类药物的现有产能是足够的。“从市场与行业基本面来看,在已经被过度炒作和推高,并发生股价下跌和回调的情况下,新华制药、亨迪药业并不具备持续上涨的条件。”
Paxlovid遭爆炒
首款国产特效药并未掀起波澜
在退烧药逐渐“退烧”之际,特效药又成了大众关注的焦点。2022年12月25日,据媒体报道,北京将于近期统一将新冠抗病毒药物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Paxlovid)配送至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社区医生指导辖区内新冠患者服用进行抗病毒治疗。
根据公开资料,Paxlovid的制造商为美国辉瑞集团,用于新冠病毒治疗的小分子口服药物,2022年2月被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可用于治疗成人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至中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由于药物紧缺,“黄牛”也盯上了Paxlovid。有媒体报道,Paxlovid价格最高已炒到5万元。《红周刊》在微博发现,也有大量公开售卖美版Paxlovid的销售人员,这些销售人员通过微博均引流到一家名为“致泰药业有限公司”官网网站,美版Paxlovid售价为6000元两瓶,购买者需要提供销售人员给到的专有编码,然后在官网通过手机银行下单。近日,该公司澄清未销售相关药品。
在这场特效药炒作中,也有部分代购参与其中,一名专业做海外代购的商家对《红周刊》称,“我们从工厂直接拿货,3000元一瓶美版Paxlovid,售价远比北京便宜,付款之后,便可安排发货。”
随着对Paxlovid不断炒作,由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真实生物”)的首款获批的国产特效药阿兹夫定片也开始出圈。目前,在一些医药电商平台上,阿兹夫定的售价是310元~330元/瓶,远低于Paxlovid售价。
根据真实生物此前递交的招股书,阿兹夫定最初由郑州大学发现和开发,用于治疗HIV感染。真实生物于2013年6月获得阿兹夫定的知识产权。2013年到2019年间,真实生物先后完成国家药监局批准进行的阿兹夫定治疗HIV感染的I期、II期临床试验。
阿兹夫定还获得多家上市公司青睐,新华制药、华润双鹤、复星医药等企业相继与真实生物达成战略合作,在产品研发、生产、经销等多个方面展开合作。从二级市场的表现看,阿兹夫定上市后,各家公司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复星医药作为阿兹夫定的独家商业化合作方,阿兹夫定2022年12月14日上市当日,复星医药高开9%,随后回落至3.3%。而华润双鹤作为阿兹夫定的代理生产商在产品上市至今股价持续下挫25%。
孙泽炳表示,阿兹夫定特效药只针对老年人,且目前中国小分子口服药君实生物所研发的VV116,这款药的药物机制与阿兹夫定是一致的。还有普克鲁胺是开拓药业研发的口服药,药物机制是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市场比较热的众生药业RAY1216,药物机制是3CL蛋白酶抑制剂,与辉瑞paxlovid药物机制一致,目前这三种药都到了临床三期。所以后续会进行国家级的集采,降价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新冠相关药物竞争进入“红海”
医药股大逻辑仍是成长与创新
辉瑞paxlovid一药难求,特效药也成为了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反观国内特效药研发厂商仍在研发阶段,已接近最后冲刺阶段。
据“江苏药品监管”微信公众号26日消息,先声药业联合开发的3CL靶点新冠治疗口服药进度处于国内3CL靶点药物第一位,预计最快于2023年2月上市。众生药业2022年12月22日通告亦称,鉴于临床试验研究具有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公司口服抗新型冠状病毒3CL蛋白酶抑制剂RAY1216等,存在研发项目推进及研发效果不达预期的风险。
12月28日,远大医药则发布通告称,公司的口服小分子药物GS221已经开展了多个临床试验。集团已实现GS221的中试放大并建立了相应的生产线,目前已具备4000万人份的年产能力以满足治疗需求。
《红周刊》不完全统计,君实生物、先声药业、歌礼制药、科兴制药、广生堂、众生药业、前沿生物、开拓药业等国内药企已开展对新冠治疗相关药物的研发。
不难发现,疫情3年来,虽有很多企业投入研发,但仅有真实生物一款药上市,缘何其他“特效药”迟迟不能上市?
在孙泽炳看来,主要原因是各家药厂错过了最好的临床试验期,更没想到重症率较高的德尔塔病毒会快速变成传播性更强,重症减弱的奥秘克戎,所以很多公司被耽搁了临三的数据,导致没法上市。比如一开始炒作的君实生物的vv116,对照样本是辉瑞的Paxlovid,辉瑞采用了双盲对照试验。君实生物这一试验则是单盲。更重要的问题是,君实生物只表示达到了这一试验的主要终点“至持续临床恢复的时间”,而对次要终点即重症和死亡率并未提及,而这点在目前的国产新冠口服药的审评标准里更为重要。
孙泽炳进一步表示,之前临床实验用药组的患者全都没有发展成重症,这里面也就没有了研究的空间。因为奥密克戎的感染使得感染人群大多是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重症和住院人数占比极少。这也是困扰很多新冠口服药研究者的难题。而当目前重症的增加,各家药企加速临床,未来的竞争压力也很大,2023年,国产新冠治疗相关药物的竞争将步入“红海”阶段。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早先资金只重视CXO赛道是否会出现新的逻辑。对于药明康德(维权)、凯莱英、泰格医药这些布局CXO赛道,且有新冠订单的企业而言,市场担心它们2023年的增速会出现大坑;市场担心地缘因素为它们未来的订单带来不确定性。一方面整体经济大环境不好、一级市场投融资在2021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最先影响的就是CXO的订单,所以股价开始持续杀跌,估值也一直在下挫;另一方面,抖客网,市场又觉得这些企业产能过剩会加剧价格战降低利润,所以这就是CXO赛道2022年低迷的原因。
“医药股大逻辑仍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始终围绕成长和创新。市场放开后,短期资金会集中看好医美,医疗服务,专科医院等线下消费型医疗。但是这类股的缺点就是估值高,而实际的业绩恢复不确定,很容易炒出泡沫后,迎来估值的疯狂杀跌。比如二级市场热捧的医疗服务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维权)估值均在80倍左右,很难让人相信长期的市场价值。对于没有创新的医药股,做me-too类的产品,依旧不会被市场看好,所以A股医药类的主题基金重仓依旧会去热捧CXO赛道,以及估值较高的医疗服务。”孙泽炳如是判断。
原标题:【退烧药“降温”,“特效药”竞争白热化,医药股投资主线仍是成长与创新】 内容摘要:本刊编辑部 | 李洪力 因各项措施的到位,退烧药紧缺现象明显缓和,但治疗新冠的“特效药”炒作又开始升温。行业研究人士认为,医药股大逻辑仍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始终围绕成长和创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jc/193040.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